中新网北京11月22日电 (记者 陈杭)北京拟强化京韵农味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市场培育,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、非物质文化遗产、村镇文物资源的挖掘、保护和利用,加强对民间习俗、民族节庆等文化资源的研究阐释和活态利用,有效对接现代消费需求,通过文化下乡,促进乡村文化发展。
22日,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《北京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(草案)》(下称草案)进行第一次审议。
草案共9章78条,分为总则、城乡融合、产业振兴、人才振兴、文化振兴、生态振兴、组织振兴、保障措施、附则,旨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促进农业全面升级、农村全面进步、农民全面发展,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。
鼓励发展科普实践、乡村民宿等新业态
草案提出,北京市农业农村、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应当制定支持政策,推动乡村观光休闲旅游向特色化、专业化、规范化转型,促进乡村旅游、休闲农业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,发展田园观光、农耕体验、乡村康养、户外运动、科普实践、乡村民宿等新型业态,将乡村旅游培育成为重要产业。
鼓励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
草案提出,北京将建立健全人才培养、流动机制。支持农村新增劳动力等,通过多种方式接受职业高等教育和培训;激励人才返乡入乡,鼓励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、到农村创新创业。
北京将建立健全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和工作平台,推动职称评定、工资待遇等向乡村人才倾斜,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,组织动员城市科研人员、工程师、规划师、建筑师、教师、医生、法律工作者等定期下乡服务;引导大学生、退役军人、企业家等到农村创业。
强化京韵农味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市场培育
草案提出,北京将加强对乡村传统艺术、传统手工技艺、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;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实物的普查、收集和整理。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、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,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。对乡村的历史建筑、革命文物、古树名木等,依法开展资源调查、名录管理、挂牌保护、标识设立、修缮维护等工作。
同时,鼓励文化产业人才、资金、项目消费下乡,促进创意、动漫、设计、音乐、美术等融入乡村文化发展,扶持乡村小微文化企业、工作室、个体创作者,培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名片。(完) 【编辑:李岩】
中新网北京11月22日电 (记者 陈杭)22日,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了《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》、听取审议了《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》。
北京国有企业(不含金融企业)资产总额9.11万亿元
报告全面反映了2022年北京国有企业、国有金融企业、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自然资源等各类国有资产管理、使用、处置和监督的实际情况。
报告显示,截至2022年末,全市国有企业(不含金融企业)资产总额9.11万亿元,负债总额5.97万亿元。全市金融企业资产总额9.02万亿元,负债总额8.12万亿元。全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1.33万亿元,负债总额0.2万亿元。
全市国有土地总面积35.44万公顷,发现各类矿产129种,森林资源总面积85.57万公顷,平原区地下水埋深15.64米,自然湿地资源总面积0.3万公顷,自然保护地包括5类47处,总面积约32.62万公顷。
强化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
报告指出,北京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,国有企业对全市经济形成的支撑和带动作用逐步显现。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,全面完成全市1500多户企业的公司制改革。持续加大创新投入,强化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增强首都发展新动能。布局首钢京津冀工业互联网、北汽工业互联网等一批数字化平台,加快推进数字国企建设。
国有金融资本战略布局持续优化,金融企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高。建立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,创设“京创通”“京创融”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有效提升科创企业融资便利度。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,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力度,扩大政策支持范围和额度,协同联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。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建设,发挥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作用,维护首都金融安全稳定。
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显著提高,国有自然资源管理效能得到充分释放。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,强化核心区、中心城区、平原多点地区、生态涵养区等主体功能。加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设,首次全面完成城市国土空间监测任务。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,推动首都环境质量持续提升,全市河湖生态健康状况持续向好、空气质量整体持续改善、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71.1,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高。
将加大国有资产监管力度
根据报告,北京将立足加强“四个中心”功能建设,深化新一轮国企改革,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,推动高精尖产业链创新链更好协同发展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在电子信息、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加快技术攻关。加大国有资产监管力度,强化重点领域防控,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工作体系。
同时,北京突出“服务实体经济”,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。进一步扩大优质金融供给,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,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,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督促金融企业履行防控金融风险的主体责任,加强防控能力建设和内控体系建设,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,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。(完) 【编辑:李岩】